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标是培養能夠從公共管理及其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學位獲得者應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廣的專業知識;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了解本學科理論研究的前沿動态;具有在政府行政部門、社會公共組織和高等學校從事管理工作、在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共管理等工作的能力。本專業設以下研究方向:
1.行政管理
(1)地方政府治理。本研究方向注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既着力研究地方治理中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績效,又積極關注新公共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問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政府行為、非政府組織、地方政府治理的改革與創新。
(2)公共政策。本研究方向在公共政策、公共組織等基本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強調運用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一些研究方法開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技政策、環境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
(3)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本研究方向以組織行為學與人力資源管理的通用理論、技術和研究方法為基礎,着重對政府和其他非營利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進行深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公共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人才發展戰略與評價、人才測評理論與實踐。
2.教育經濟與管理
(1)教育行政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及其改革、教育法規及政策、學校内部行政管理體系、模式和運行機制、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素質及其培養、高等學校人事制度及其運行機制、高等學校行政管理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機制、教育行政管理體制、類型及其比較等。
(2)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學校教育管理理論、學校教育管理體制、高等教育戰略規劃與管理、現代大學制度、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高等教育評估方法與技術、高等學校學生管理、高等學校學科建設、高等學校學術組織、大學生成長與發展、教師成長與發展等。
(3)教育經濟學。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高等教育财政與投資、高等教育與區域競争力、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與優化、教育成本分析與辦學效益等。
3.社會保障
(1)社會保障理論研究。本方向運用經濟學原理,結合社會保障的理論與實踐沿革,就社會保障理論支柱中的經濟自由主義、福利思想、人權思想、國家幹預主義等西方國家的政治思潮與經濟思潮、社會保障制度設計與方案論證中的種種結果與現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出現的各種技術經濟變量與參數、社會保障與宏觀變量和微觀變量的關系等進行較為規範的分析論證。主要包括中國社會保障的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社會保障與生産力發展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的關系、人的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
(2)社會保障管理制度與創新。本方向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就業政策等的管理創新方面。農村社會保障、社會保障資金籌資、城鄉貧困群體救助、養老保險規模與風險預測等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針對當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從制度設計、制度運行、制度變遷以及政策設計,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實踐的一些新動态、新發展和新趨向。
(3)特殊群體社會保障。我國不同社會群體的保障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異。特别是農民、農民工、靈活就業者、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人員和城鄉殘疾人等低收入和特殊群體,面臨的社會風險較大而自身抵禦社會風險的能力卻較弱,尤其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好、更有效的社會保障。本研究方向注重對社會救助與低保受益群體、城鄉貧困問題與反貧困政策、農村社會福利制度的研究,關注社會改革與城鄉社會安全保障體制研究,特殊群體維權行為規範和趨勢研究,城鄉社會發展與人口問題理論研究,農村勞動力與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4.土地資源管理
(1)土地制度與政策。在土地科學與工程相關理論和當前土地法律制度的基礎上,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土地協調發展為目标,研究土地産權、土地流轉、土地征收與補償、耕地保護等政策。
(2)土地資源協調利用。在土地資源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利用綠色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研究區域土地資源、土地資産、土地開發與利用、土地整治與保護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3)土地信息化與應用:在地統計學理論的基礎上主要研究3S技術在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數據獲取和分析、數據庫建設與信息挖掘等,實現土地資源的大數據管理。
5.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
(1)國土空間規劃。主要研究國土空間要素配置、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國土空間規劃布局、國土空間管控等。
(2)國土空間治理。主要研究國土資源整治、國土空間生态修複、國土空間管理等。
(3)國土資源評價與利用。主要研究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國土資源保護等。
6.環境經濟與管理
(1)環境保護投融資。以環境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對環境保護領域的投融資行為與機制進行研究,重點研究PPP(公私合作夥伴)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銀行綠色信貸、碳金融等機制與政策。
(2)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系統學習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的公共政策評估方法,探讨不同地區的差異化綠色低碳發展模式,重點研究京津冀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的公共管理理論與政策。
(3)中國特色環境管理制度。系統學習和總結國内外環境管理思想流派,比較國内外環境管理制度的異同,基于“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道路、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管理模式。
7.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
(1)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主要是以食品科學理論、法學為理論基礎,運用管理學研究方法,研究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建設,食品安全技術标準體系的建立,監管規範和預警機制,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信息化建設管理,為食品行業的法規、标準實施培養監管人才。
(2)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主要是基于食品衛生理論,運用風險分析研究方法,研究食品中物理性、化學系和生物性污染因子的食品安全風險,為制定食品安全标準和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提供依據。重點研究如何通過風險評估,确定污染因素的可能來源和關鍵控制點,以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
(3)食品供應鍊質量安全管理。主要研究食品體系的危害影響因素控制及管理。運用系統研究方法,研究食品供應鍊中原料生産、産品加工、儲存銷售、消費食用、組織管理、供應鍊環境、人相關的認知及行為等産品質量影響因素,制定控制措施,确保食品質量安全。